我如何认识它的

是因为加入了「接触印像」播客的听众群,正好有 Holga 120 相机漂流的活动,抱着好玩的心态参加了。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 Holga,对这个产品完全没有概念。提前去拓海家买了用 135 胶卷分装到 120 背纸上的 TPan 宽幅胶卷,拿到 Holga 120 之后,因为第一次接触 120 相机和 120 的胶卷,装上胶卷直接卷片卷到底了(不知道哪来的印象,认为 120 胶卷要全部先卷进机器,然后反着拍),于是第一卷全部报废了。在渐渐了解之后,才知道怎么拍。

当时相机漂流的那台 Holga 120 GCFN:

holga 120

当时投稿的照片:

holga 120 sample

holga 120 sample

holga 120 sample

也是第一次拍多重曝光的胶片

我喜欢它什么

Holga 120 的机身全部是塑料做的,可能一听感觉很廉价,质量不好。但实际拿到手之后,每一处触摸起来都很舒服,开光开合也很扎实,反而是很可靠的感觉。

我觉得作为一台中画幅的相机,它好轻,甚至可以放入口袋里,带着走路没有任何负担。

在熟悉了这台相机之后,Holga 对于相机功能的取舍,我觉得恰到好处,很契合 f/8 and be there 的精神,抬手就拍,旁轴构图不精准,但是无关紧要,拍下你当下的感受即可。

完全手动过片的方式,让你可以无限多重曝光,如果用的是彩色胶卷,再搭配带滤色片的闪光灯,可以创造出很有意思的照片。你可以在 Holga Week 看到很多拍的很好的照片。

还有,你会拍完一卷,然后发现镜头盖没拿下来。

历史(摘自 Holga 120M 里面附带的介绍页)

HOLGA 相机的历史

HOLGA 相机,中文名“猴哥”。1982 年首先在香港生产,是一部用 120 菲林、全塑料机身的相机,它的功能齐全,结构简单,价钱便宜,真正体现了“大众化”的宗旨。

HOLGA 相机的设计概念源于当时的环境,当时国内普遍流行的还是 120 相机,而相机本身又属于精密机械、精密光学的商品,成本已经很高,普通人是无法承担的。如何推出一部既能保留传统 120 相机的功能,又能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相机?这就是当时 HOLGA 相机设计时的指导思想。

HOLGA 相机从 1980 开始设计,到 1982 年推出,整整花了两年时间。由于当时的 135 型便携式相机已经开始普及,所以一开始并不那么受欢迎,甚至有点被淘汰的感觉,后来在一众热心的摄影师和视觉先驱的推动下,尤其是在 LOMO 摄影师的大力推广下,使得 HOLGA 相机又开始红起来。拥有许多的“缺陷”,照出的相片具有暗角效果、在相片边缘上的变形、全塑料的相机机身以及相机机身偶尔漏光等等,这些特性为拍摄者提供了无预知的乐趣和独特性。

HOLGA 的美就在于它曝光的不确定,你永远无法拍出两张一模一样的相片,所以曾有人开玩笑说,这每张照片的拍摄都是由上帝决定的,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个看似儿戏的相机沉迷的原因。

HOLGA 相机的设计,也体现了极简单的风格,它拥有了相机大部分的功能,结构却极其简单,当你打开相机后盖,你几乎可以洞察 HOLGA 相机的一切。该相机使用 120 的菲林来拍摄,有 12 张和 16 张两种形式,加装专用的 135 菲林框就可以改用 135 菲林来拍摄。HOLGA 相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,就是拥有内置闪灯,这在当时甚至现在全世界都是罕见无仅有的。HOLGA 相机也附有很多配件:滤光片、鱼眼镜、广角镜、近拍镜等,让你的拍摄增加更多的乐趣。

现今,关心和喜爱 HOLGA 相机的人越来越多,我们正努力的开发更多、更大众化的 HOLGA 产品,以此来满足越来越多爱好者的需求。